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2023年风电设备行业研究 海上风电随着平价化进程推进

2023-07-04 14:53:20    来源:广发证券
一、陆风稳价海风增量,整机出海窗口期已至

(一)陆风:招标高企迎接装机高光,大型化阶段瓶颈逐步稳价

风光大基地驱动陆风招标需求强劲有效支撑全年装机量,静待下半年招标加速。 风光大基地顺利推行,2022年2月国家能源局和发改委发布风光大基地建设方案, 第一批风光大基地97.05GW已全部开工,第二批368.83GW正在陆续开工,目前正 推进第三批风光大基地项目审查,有效拉动陆风招标。我们统计国内陆风风机2022 年招标量达到82.6GW,同比增长62.3%;2023年上半年陆风招标量达到30.9GW, 同比下降23%。受疫情和供应链因素影响,2022年全国风电装机量放缓,许多项目 将结转2023年并网;2023年上半年风电招标与装机仍然受限于大型化持续和原材料 价格较高,我们判断伴随大型化进入瓶颈期和原材料价格回落,下半年招标有望加 速,2023年将迎来装机热潮。

大型化进入瓶颈期价格拐点初现,2023年陆风整机盈利触底回升。据金风科技 统计,风机价格自2020年初开始不断走低,但2022Q2以来,受制于陆风风速及运 输半径限制,目前陆风招标主力机型集中在6MW左右,陆风大型化已经进入阶段性 瓶颈期,风机单价下降速度明显放缓,在1800-1900元/kW单价区间波动,价格拐点 初现,陆风风机通缩放缓,竞争格局初步稳定,伴随招标高景气,2023年陆风整机 盈利有望触底回升,头部厂商有望充分受益。


(资料图)

《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发布,拉长陆风景气周期。2023年6月, 国家能源局发布相关通知,对并网运行超过15年或单台机组容量小于1.5兆瓦风电机 组进行“以大代小,以优代劣”。陆上风机设计使用寿命约一般为20年,据CWEA 测算,2023年退役机组达到980台,装机容量为0.55GW;到2025年将达到1800多 台,装机容量为1.25GW;到2030年将超过3.4万台,装机容量约45GW。根据风芒 能源统计,截至23年3月,共有100个“以大代小”风电项目启动,容量共计约6.3GW+。 该通知明确补贴和电价政策,稳定收益预期;简化审批流程,便利项目开展;且进 一步明确主体责任,有望进一步提升“以大代小”市场活跃度,拉长陆风景气度周 期。

(二)海风:大型化半直驱引领,激烈价格竞争下头部厂商受益

大兆瓦降本初见成效推动收益率提升,深远海开发驱动大型化趋势可持续性。 风机大型化趋势降本效果显著,2022年我国新签订单中海上风电机组的平均单机容 量已经上升至7.4MW。据Rystad Energy的研究项目推算,对于1GW的海上风电项 目,采用14MW的风电机组将比采用10MW风电机组节省1亿美元的投资,由此可见, 风机的大型化将带来风电成本的下降,同时由于深远海开发进一步带来风速和可利 用风力资源提升,近年来新建风电场以江苏大丰#H8风电场项目为例,离岸距离已 达72km,风机大型化趋势持续确定性高,GWEC预计2025年全球新增海上风电机 组平均功率将达到11.5MW,全球海上风电的先行者Henrik Stiesdal预测下一代风电 机组将在2030年之前出现,功率在20MW左右,叶轮直径达到275米,风机大型化 趋势保持。

大型化趋势下,半直驱领跑海风风机技术路线。受限于海上运输和施工难度, 机组运输轻便性、运行可靠性、运维经济性是海上风机大型化趋势下必须考虑的重 要指标,由于直驱和半直驱机组对整机进行轻便化改造,已广泛运用于海上风电场, 2016年国内海域新增风机中超过90%属于传统双馈等机型,2021年直驱与半直驱占 比也迅速提升至60%。但直驱机组存在价格较贵的缺陷,而综合考虑海风补贴退坡, 国内电价更高的情况,半直驱机组兼顾直驱的高稳定性和双馈的低成本优势,据 Wood Mac预测,到2029年半直驱(中速传动)机组在全球海陆风电市场的占有率 将分别达到34%、45%,有望在未来继续领跑海上风电的技术路线。

海上风电随着平价化进程推进,呈现出规划放量与价格承压并行的特点。从量 的角度看,根据多省出台政策来看,“十四五”期间海风装机容量规划明确,如广东 17GW,山东10GW,江苏9.09GW,浙江4.5GW,广西3GW,海南3GW等,有效 促进海风招标需求。从招标价格看,随着平价进程推进,主机厂在海上风电的价格 竞争愈发激烈,多个项目已实现海风平价,海风整机(含塔筒)单位价格已由2022 年5月的4595元/kW下降至2022年11月的3818元/kW,下降16.9%,由2022年多个 海风项目已经成功实现了平价。

重要区位改善、深远海开发加速、大型化持续演绎,打开海风长期成长空间。 2023年上半年海风受到多重催化,我们观察到(1)重要区位改善:虽然海缆招标 暂时中止,2023年6月江苏大丰800MW海上风电项目风机及塔筒启动招标,表明江 苏前期海风项目审批问题或已解决,其他存量项目有望陆续启动,消除市场担忧。 (2)深远海开发加速:广东2023海风竞配方案发布且已全部完成启动,包括省管 海域15个项目7GW、国管海域15个项目16GW,中国首次为海上风电项目竞争配置 开放国管海域、深远海开发加速;且上网电价不作为本轮竞配因素,降低申报主体 竞争压力,提升项目建设速度。(3)大型化持续演绎:大唐海南儋州120万千瓦海 上风电项目及华能临高海上风电场项目等均要求单机容量在10MW以上。

政策护航增量确定,激烈价格竞争下头部厂商凭借成本管控与区位建设累积优 势有望受益。随着海风风机价格逐渐下探,竞争格局持续变化,供应端头部厂商依 靠自供零部件、高效产业链管控提升成本管理、规模效应等优势具备更大降本空间, 可支撑交付更具备价格竞争力的订单,拿单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需求端由于积累 的海上风电生产基地及码头的区位优势,头部厂商可实现更高效率的运输交付、运 维服务,据CWEA统计,国内目前主要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基地年产值目标合计已 超过2011.28亿元。随着价格下降小型海风风机厂最低承受成本边界和最高产值承压 持续出清,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升高,头部厂商将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三)出海:海外风电需求高企,国内整机厂商出口优势凸显

全球海上风电景气度高,各国政策加速海风发展。全球减碳和俄乌战争背景下, 全球风电规划确定性强,据GWEA数据,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从2012年1.2GW增 长至2021年的22.5GW,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0-30%之间。欧洲德国、丹麦、荷 兰、比利时四国“北海海上风电峰会”承诺2030年海风装机达65GW;欧洲8国签署 “马林堡宣言”,2030年将波罗的海地区海风装机容量从目前的2.8GW提高至19.6GW; 英国《能源安全战略》将2030年海上风电目标从40GW提高至50GW;美国则计划 在2030年前新增海上风电装机30GW,其余亚太、南美地区起点低,发展快,我们 预计2022-2026年新增装机量CAGR可达37.83%,到2026年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 容量将突破145GW,发展前景明朗。

电价成本双轮驱动,国内整机具备价格优势。相比国外,国内整机厂商具有电 价较低与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及生产设备建设成本较低的优势。俄乌冲突导致欧 洲能源和电力价格的飙升,欧洲电价在过去一年暴涨了近10倍,而我国电力用户平 均电价同比仅上涨10%,目前国内电价为0.5-0.62元/度电,欧洲多数国家经汇率折 算已远超2元/度,对风力发电成本接受度较高;同时国外的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 远高于国内,以11月中厚板价格为例,欧盟中厚板成本比国内高60.91%。在国内风 机大型化趋势下,价格竞争激烈,2022年国内风机招标均价已下探至1800-2000元 /kW,而国外整机厂由于外部成本高与内部运维故障花费等原因风机价格上涨,海外 龙头维斯塔斯22Q4/23Q1平均售价分别为约1150/890欧元/kW,国内整机出海具备 成本优势叠加而来的价格优势。

近年来,国内整机厂商海外营收占比及风机新增出口容量保持增长态势。国内 风电企业近年纷纷开展海外业务,例如行业龙头企业金风科技海外营收占比从2018 年7.13%上升至2021年的11.98%,明阳智能在2022海外营收占比4.14%。

此外,中国风电机组新增出口容量自2018年起一直保持增长,2021年出口 3.27GW,同比增长175.08%;2022年出口2.29GW。具体国家分析,中国风机企业 有望继续在东南亚、中亚和南美等市场继续扩大出口优势不断提升市占率。

欧洲风电龙头西门子歌美飒质量缺陷或超预期,国内整机厂商或迎出海黄金窗 口期。2023年6月22日,西门子能源(ENR1n.DE)申请撤回其2023财年的利润指 引,主要原因为公司发现西门子歌美飒(SG)风机中的轴承、叶片等关键部件的磨 损速度快于预期,公司或将为此支出高达10亿欧元的维修费用。由于风电行业起源 于欧洲,且风机维修费用高昂、下游更看重风机质量,海外风电客户此前更倾向于 选择深耕于本土、拥有良好声誉的海外风电巨头,如西门子歌美飒、维斯塔斯、GE 等。国内整机厂商多年来重点关注技术革新和质量安全,布局出海战略,或迎出海 黄金窗口期。 发力新兴市场,提升欧美市场认可度,国内整机厂商出海策略稳扎稳打。由于 欧美风机市场格局较为稳定且集中度较高,国内整机厂商主要针对价格更为敏感的 新兴市场如亚非拉市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逐步提升欧美市场认可度,风电整机有望在海外进一步落地开花。

二、技术革新打造平价基础,整机盈利或迎拐点

(一)技术路线:双馈、半直驱、直驱,可靠性递增经济性递减

风机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双馈型、直驱型和半直驱,三种技术路线各有所长。双 馈型、直驱型和半直驱是市场上目前主要应用的风机技术路线。三种技术路线在发 电机、齿轮箱、变流器等部件上存在差别,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从技术发展的早 晚来看,双馈型发展最早(1970年代),直驱型较晚(1990年代初),半直驱型最 晚(1990年代末)。 双馈型价格最低,但故障率高、可靠性低。由于自然风速较低,需要齿轮箱可 增速传动来提高发电机的转速。双馈型具备发电机体积小,成本低的优势。但由于 齿轮箱的存在,齿轮箱易过载,故障率高,可靠性低。 直驱型可靠性最高,但造价高且维修难度较大。直驱不用齿轮箱增速,可靠性 最高;采用永磁发电机,一方面永磁高原材料价格推高整机造价,另一方面磁极多, 重量大,在海中易生锈。永磁发电机存在永久的强磁性,在现场条件下检修较困难, 一旦出现故障需整机拆卸返厂。 半直驱型综合了直驱和双馈优点,兼具经济性和可靠性。半直驱机械传动部分 类似双馈,电气传动部分类似直驱。半直驱型仅采用二级中速齿轮箱,相对双馈型 结构更简化,故障率更低;相对直驱型,磁极运用少,体积小,重量轻,经济性高。

陆风平价背景下,机型多以双馈、半直驱为主。2020年起国内各大整机厂纷纷 推出大兆瓦机型,2023年上半年下线的最大单机容量已达到10MW(运达股份 10MW-215型号机组)。在技术路线上,直驱、双馈、半直驱皆有应用,金风科技 推出了中速直驱永磁的新机型,明阳智能以半直驱为主,三一重能、中国海装、运 达股份以双馈为主,而远景在2021年CWP上推出半直驱机型。由于陆上风电工作环 境较稳定,同时直驱型初始投资成本太高,直驱型在国内陆风市场基本退出了招标。 目前,陆上机型以双馈、半直驱为主。

大兆瓦海上风电机型以直驱和半直驱为主。相比陆上风机,海上风电机组通常 功率更大,工作环境更恶劣,吊装与维护成本更高,因此对于机组运行的稳定性提 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多级齿轮箱的应用,高速双馈式风电机组后期发生故障概率远 高于直驱式和半直驱式机组,从而限制了其在海上风电领域的应用。根据《大容量 海上风电机组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国内外主要厂商推出的5MW以上海上风电机 组,我们发现除华锐风电、联合动力等国内三线厂商曾在2011-2012年间推出过双 馈式的6MW机组外,其余风机均采用直驱或半直驱技术路线。

(二)大型化:大型化趋势明确,降本效果显著

风电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变为由市场驱动,上游运营商主导产业链话语权,降本 将成为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补贴政策来看,陆风和海风分别已经在2020年 和2021年进入补贴退坡,风电市场为由政策驱动转变为由市场驱动,进入平价时代。 从风电产业链特点来看,下游运营商多为国有企业,且玩家数目少,对风场/电站资 源的分配制使其在产业链中占据主动话语权地位;下游运营商会将风电平价下的成 本压力逐步向产业链中游和上游传递,降本将成为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

大型化是风电项目降本的有效途径。从资本支出方面,风机大型化可以摊薄风 机制造开支及配套设备的单位功率开支,从运营费用方面,可以减少风场运行和风 机维护费用。根据《平价时代风电项目投资特点与趋势》,当机组单机容量由2MW 增加到4.5MW时,静态投资由6449元/kw降低到5517元/kw,全投资IRR由9.28%上 升到11.68%,LCOE由0.3451元/kWh下降到0.2983元/kWh。

全球陆风、海风项目成本过去十年均不断下降。根据IRENA统计,陆风LCOE 近十年一直保持下降趋势,从2010年0.089美元/kWh下降到2021年0.029美元/kWh, 降幅达到68%,陆风总安装成本自2014年起也连续下降;海风LCOE也呈现明显下 降趋势,从2010年0.162美元/kWh下降到2021年0.065美元/kWh,降幅达到60%。 全球陆风、海风项目成本均实现较大幅度下降,近十年成本降低十分显著。

国内新增风电机组平价单机容量持续上升,大功率风机在新增风电中的比例 持续扩大。据CWEA国内装机数据统计,2017到2022年,2.0MW-3MW容量从占 比90%+到逐渐退出市场;2022年,5.0MW+容量迅速起量,占比过半,其中5-6MW 占比23%、6-7MW占比20%,10MW&11MW占比1.3%。根据CWEA数据,2022 年陆风装机主力为3.0-5.9MW容量,占比76%,其中4.0-4.9MW占比最高,为 27.7%;海风装机主力为8.0-8.9MW容量,占比44%。截至2022年底,下线海上 风机最大MW为16MW(金风研制),陆上为8.5MW(明阳研制)。风机大型化 是风电行业比较明显的行业趋势。

以金风科技为例,行业龙头重心偏向大型化风机。从金风科技不同容量机型销 售占比来看,近年来风电机组大型化进程提速。根据年报,小型风机1.5MW及以下 销售占比从99.94%下降到0.02%,即从核心主力业务到几乎退出业务线条。与之对 应,大型化3/4/6/8S平台及MSPM风机销售占比则从零迅速提升至2022年的92.06% (其中3/4/6/8S平台占比29.90%,MSPM占比62.17%),成为主力产品。

(三)原材料:价格逐步回落,静待整机盈利修复

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数量众多,主要零部件环节原材料成本占比高。根据明阳 智能2022年年报,原材料的金额为179.7亿元,占风机总成本的95.80%,远高于人 工成本的4.79亿元和其他费用的3.09亿元。陆上风机及其主要配件原材料主要为钢 铁和混泥土,海上风机则主要是钢铁。齿轮箱环节的原材料也主要为钢铁,其中包 含锻造钢、铸铁、铸钢、轴承、钢板等;叶片占比接近20%,其主要由玻纤、树脂 等制成。从各环节原材料成本占比来看,主要零部件原材料成本平均在七成以上。

风机零部件环节盈利能力受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对2016年至今的原材价格和 零部件环节毛利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主要零部件环节代表公司毛利率水 平与当年主要原材料价格基本呈现负相关走势。以塔筒环节为例,其主要原料中厚 板价格由2021年的5453元/吨下降到了2022年的4698元/吨,下降幅度13.9%,随着 而来的,也是塔筒环节主要公司毛利率企稳,其中泰胜风能毛利率由16%上升到18%。 截至2023年6月底,主要原材料铸铁/中厚板/玻璃纤维纱/铜价格已较22年高点下降 26%/19%/39%/10%。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回落将促进包含塔筒、铸件锻件等在内的 零部件环节盈利改善,我们预计零部件端盈利回升明显,静待23Q3整机端盈利修复。

三、行业改善逻辑逐步验证,国内龙头优先受益

(一)三一重能:盈利能力领跑同行,风机新星快速崛起

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4月,于2022年5月10日在科创板注册成 功,是一家专业从事于风电机组研发制造与销售、以及新能源电站建设与运维的高 新技术公司。公司具备独立进行风电场设计、建设与运营的能力,也具备2.XMW到 6.XMW全系列陆上机组研发与生产能力。公司通过多年发展、积累与自主创新,形 成了数字化顶层设计、智能化生产制造、整机系统、核心部件、风电场设计、风电 场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体系,在风机产品及运维服务、风电场设计、建设、 运营管理等方面形成了成熟产品或解决方案。

公司是三一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股权结构较为集中。公司控股股东、实际 控制人为梁稳根,曾任三一集团、三一重工董事长。截至2023年一季报,梁稳根持 有公司股权比例为47.15%,其他持股5%以上的自然人股东包括唐修国(持股7.27%)、 向文波(持股6.65%)、毛中吾(持股6.55%),前十大股东总持股比例为81.96%, 股权结构集中。

公司经营业绩增长迅猛,2018-2022年公司营收CAGR达到85.77%。2018-2022 年 公 司 营 收 分 别 为10.35/14.81/93.11/101.75/123.25 亿 元 , 同 比 -33.86%/ +43.14%/+528.57%/+9.28%/+20.89% ; 归 母 净 利 分 别 为 -3.38/1.26/13.72 /15.91/16.48 亿 元 , 同 比 -35.63%/+137.19%/+992.53%/+16.01%/+2.78% 。 2020-2021年公司业绩出现大幅波动源于2020年风电行业进入抢装潮,促使公司销 售规模与业绩快速增长。公司2023Q1营收15.64亿元,同比-23.66%,归母净利4.82 亿元,同比-19.15%,主要系一季度为传统淡季,项目尚未大量开工。

风机及配件业务贡献80%以上的营收,盈利能力长期高于风电行业头部公司水 平 。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 /2021 年 公 司 风 机 及 配 件 业 务 分 别 实 现 收 入 78/88/872/88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84.2%/65.0%/94.9%/88.3%。2018年 以来,公司综合毛利率始终高于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等风电行业头部公司毛利水平, 主要系①公司率先研发落地向市场推出了平价化风机,形成了领先优势;②公司风 机轻量化设计、与战略供应商合作管理带来的成本优势;③公司坚持的全产业链经 营思路,包括叶片、电机自制,也提升了毛利率水平。 分业务角度看,风机及配件业务毛利在24%-30%,保持稳定;发电业务毛利在 73%-77%,近年来始终稳定在高位;风电建设服务业务毛利从2018年的72%连年下 滑至2021的20%,但由于其毛利贡献占比较小,短期波动不会对公司的综合毛利率 产生显著影响。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具备完善的研发体系。与可比公司相比,三一重能研发投 入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且自2018年以来,每年的研发投入绝对值都在不断增加。 公司在整机大型化、零部件轻量化、核心零部件升级、风电场数字化运营等方面持 续研发攻关,为风电平价市场做好充分技术储备。 以与Aerodyn和Windnovation的技术合作为基础,通过自主研发持续实现研 发突破。Aerodyn是全球著名风电机组设计公司,业务主要包含风电机组设计、叶片 设计、技术咨询、工程服务等,其拥有20多年的风电机组设计和工程服务经验。 Windnovation是全球领先的风电叶片设计公司,具有全面可靠的叶片设计解决方案, 已经为全球20多个国家、地区不同地形和风况条件开发了超过100款叶片。

行业需求旺盛,产能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保障市占率持续提升。公司拥有两 条整机生产线,包括北京总部生产线以及通榆基地生产线。其中,通榆基地生产线 于2021年5月实现首台风机下线,年产能1,500MW。2020年,风电市场需求大规模 爆发,公司采取轮班工作制确保产线全天24小时不间断运转,由此使得当年产能利 用率显著偏高。2021年,风电行业需求保持旺盛,公司产能与产量分别为2850MW 和3426.1MW,产能利用率为120.21%。根据CWEA数据,三一重能在每年新增装 机容量中占比为1.20%/2.60%/5.60%/5.70%/9.10%,市占率提升显著。

(二)金风科技:全球风电整机龙头,风电场规模高增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风机制造、风电服务以及风电场投资与开发。 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从事风电机组研发和制造的企业之一,目前已发展 成为国内风电设备研发及制造的领军企业以及全球领先的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2007年12月26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10年10 月8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公司已实现陆上风电装机 量超93.2GW,海上风电装机量超4.5GW。

产业链完整,综合实力强劲,盈利渠道多元。公司最早由风机制造业务起家, 在该领域具有约20年的深厚积淀,目前公司已推出GWH252-13.6/16/12.XMW海上大容量机组和GWH230-8.5/9.XMW海上大叶轮机组两款主要的海上旗舰产品。凭借 在研发、制造风机及建设风电场方面的丰富经验,公司继续进行产业链深耕,为满 足客户在风电行业价值链多个环节的需要,开发出包括风电服务及风电场开发的整 体解决方案,实现盈利渠道多元化发展。

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分散,无实际控制人。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前十大股 东中,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持有18.23%公司港股流通股;A股方面,新疆风能 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公司11.78%股权,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持有公司8.35%股权, 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有11.5%股权。其中,新疆风能和三峡新能源存在关 联关系:中国长江集团通过其子公司三峡新能源合计持有金风科技6.58%的股权, 其中包括三峡新能源直接持有的8.35%的股份和三峡新能源通过其子公司新疆风能 持有的股份5.10%。

2018-2020年营收加速增长,大型化降本和疫情压制2021/2022年收入表现。 2018-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87.31/382.45/562.65/505.71/464.37亿元,同 比 +14.33%/+33.11%+47.12%/-10.12%/-8.77% ; 归 母 净 利 润 分 别 为32.17/22.10/29.64/34.57/23.83 亿 元 , 同 比 +5.30%/-31.30%/+34.10%/+16.65%/ -36.12%。2018-2020年营收加速增长,大型化降本和疫情压制2021/2022年收入表 现。公司2023Q1营收55.65亿元,同比-12.83%,归母净利12.35亿元,同比-2.42%, 毛利率25.23%,同比-1.28pct;净利率22.88%,同比+2.49pct。一季度盈利能力边 际提升,主要系出货结构改善。

收入来源逐渐多元,风电服务盈利能力改善明显。2022年,公司风机及零部件 创造收入326.02亿元,占比70%;风电服务56.47亿元,占比12.16%;风电场开发 69.1亿元,占比14.88%。随着风电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金风科技围绕风电行 业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至风电场开发和风电服务,持续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系统 化的解决方案,覆盖风电场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包括现场运维、备件供应、部件维 修、软件升级、技改优化及发电量提升等多项服务,有效提升机组运行稳定性,消除 安全风险,保障客户资产安全、可靠运行。2022年公司国内外后服务业务在运项目 容量近28GW,同比增长20.9%。 毛利率方面,2018-2022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26%/19%/18%/23%/18%,2022 年下滑主要系风机毛利率下降至9%,当年风机价格下降速度快于成本下降速度; 2020-2022年风电服务毛利率分别为-3%/12%/24%,盈利能力改善明显。

公司2018-2022年风机装机市占率第一,中速永磁支撑公司订单增长。 2018-2022年,公司风机整机龙一地位稳固,市占率分别为31.7%/29.9%/22.6%/20.4%/22.8%。2018-2020年市占率有下降主要系2020年风电抢装潮,行业新进入者增加, 2022年市占率略有提升。中速永磁已经成为公司订单增长主要动力,根据各技术平 台占比来看,2020-2022年公司MSPM(中速永磁)订单占比分别为0%/1%/62%。 截至23年一季度末,公司在手订单总量29.60GW,较22年底在手订单再增2.5GW, 中速永磁订单起量+在手订单丰沛将有力支撑公司风机销售收入及市占率。

公司中速永磁技术平台积累深厚,海上风机大型化发力。公司中速永磁机组从 2007年就开始了技术储备,并在2009年第一台中速永磁机组样机在达坂城完成吊装, 其后进行了小批量安装测试,积累了大量的运行数据。从2020年开始正式进行了商 业化研发,其后实现了市场大批量交付,超过10GW。中速永磁机组已经实现了中、 低高风速的覆盖,容量从4MW到16MW各个型号、平台,区域覆盖了国内陆地、海 上、国际,并且各机型、区域都获得了订单,也获得了DNV认证。其中16MW机组 被评为了2022年“国之重器”。2022年11月,公司GWH252-16MW海上风机组成 功下线,再度刷新全球最大单机容量、全球最大叶轮直径、单位兆瓦最轻重量纪录。

公司风电场规模高增,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公司结合“十四五”新能源开发 政策,陆上与海上、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着力布局大基地项目、乡村振兴等多元化业务类型,以系统性方案带动资源获取,斩获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天 津、浙江、湖南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项目资源。2023年一季度,公司国内外风电项 目新增权益并网装机容量171MW;同时销售风电场规模744MW。截至2023年一季 度末,公司国内外风电场权益在建容量2,747MW。2023年一季度,公司自营风电场 的平均利用小时数为637小时,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22小时。2022年,公司风电项 目实现风电场投资与开发业务收入69.1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15%;2022年转 让风电场项目股权投资收益为11.19亿元。

公司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的国内风电企业之一,公司多年 来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不仅在澳洲、欧洲等重点目标市场取得多项突破,同时在 非洲、亚洲等新兴市场积极布局,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开拓成果显著。截至2023年 3月31日,公司海外在手外部订单共计4,529MW,同比增长65.7%,主要分布在越 南、智利、乌兹别克斯坦、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 加码深远海,公司将投资建设秦皇岛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2023年6月30日公 司发布公告,与秦皇岛市人民政府签订《深远海海上风电产业投资协议》,与秦皇 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关于建设秦皇岛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项目的投资协议》。 其中,风电产业部分由金风科技及其产业同盟负责,总投资金额不少于93亿元,打 造金风科技北方海上产业基地。

(三)运达股份:风机老将厚积薄发,“两海”战略加速

深耕风电领域五十年,提供新能源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 限公司(运达股份,300772.SZ)是国内较早从事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研究与制造的企 业,是中国风电发展史的拓荒者和创新者,于2019年4月26日登陆创业板成功首发 上市。公司深耕风电领域五十年,是全国新能源行业领军企业,拥有全球四大研发 中心、七大生产基地。公司现有产品主要为陆上及海上风电机组、新能源电站发电、 智慧服务、储能及新能源项目总承包服务(EPC),围绕新能源、智能电网及综合 能源开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提供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为2.XMW、3.XMW、4.XMW、5.XMW、6.XMW系列大型陆 上风电机组以及7MW、9MW系列的海上风机机组。根据公司官网,截至2021年12月底,公司全球装机超10000台,各型风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800万千瓦,机 组最长运行时间超过20年,稳定运行于国内外35余个省份及地区、近500个风场, 平均可利用率达99.5%以上,在业界享有盛誉。

公司实控人为浙江省国资委,股权结构较为集中。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浙江省国 资委,控股比例为36%。截至2023年一季报,前十大股东总持股比例为45.85%,股 权结构集中;其中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0%。

风机装机市占率持续提升有利支撑运达股份收入及利润提升。2018-2022年, 公司风机装机市占率分别为4%/6%/6.7%/12.1%/12.2%,呈持续提升态势,且运达 2020年市占率为全国第5,2021-2022年市占率均为全国第4,有望跨入第一梯队。 公司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相应持续增长,2018-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3.12/50.10/114.78/160.41/173.84亿元,同比增长1.68%/51.29%/129.09%/39.75% 7.5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0/1.07/1.73/4.90/6.16亿元,同比+27.62%/-11.46% +62.33%/+183.13%/+5.12%。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82亿元,同比+2.00%;归母净利润0.74亿元,同比-34.05%;毛利率16.67%,净利率2.13%。

风机毛利率稳中有升,布局开拓新能源EPC总承包业务。在疫情和价格压力下, 公司2022年风机毛利率为17.1%,同比+0.63pct,彰显公司技术领先性与成本管控 能力。风机销售仍然为公司主要营业收入来源,公司布局开拓新能源EPC总承包业 务,全年新增外部订单合同超50亿元,2022年公司已获取风光储资源开发指标超 4GW,同比增加约150%;新增已核准/备案的风电光伏项目权益容量1.16GW、储 能项目0.1GWh。储能新产品取得阶段性成果,2022年完成了共计95MWh配套储能 项目的详细设计及交付,同时开发了适应海上风电项目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引领大型化趋势,在手订单充足看好未来成长空间。公司2021年和2022 年新增订单均超过12GW,主要系(1)完全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秉承数十年坚持的 风能领域最为成熟可靠双馈发电技术优势,大容量机组获得市场高度认可;(2)多 年深耕行业保持良好的品牌形象口碑的客户兑现,2022年公司在大唐集团、国投电 力、粤电、中石油、中石化等客户的公开招标中均实现了重大突破;(3)公司具备 行业领先的全生命期解决方案服务能力,基于强大的技术能力及完善的服务网络, 为客户提供高标准、系统化、多层次、全方位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2023年一季 度公司新增订单4.5GW,超过2022年上半年新增订单总量;截止2023年3月底,公 司累计在手订单19.8GW,创历史新高。

“两海”战略实现历史性突破,强化海上风电布局。公司战略布局海上风电板 块,公司与2021年推出“海风”系列平台化机组,包括2021年9月下线的中高风速、 抗台型9MW海鹞平台WD225-9000海上风电机组,高风速、抗台型15MW海上风电 机组也即将下线;公司在2022年中标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国电浙江宁波象山一号 (二期)50万千瓦海风项目。 海外市场方面,2022年海外市场新增0.26GW风电整机设备订单,公司持续深 化越南、哈萨克斯坦等区域的布局,并实现欧洲、南美等市场的突破。

(四)明阳智能:大兆瓦海风龙头,风光储氢多元布局

产品创新行业领先,发展进程有条不紊。公司致力于能源的绿色、普惠和智慧 化,业务涵盖风、光、储、氢等新能源开发运营与装备制造,在2022年全球新能源 企业500强中位居第15位,稳居全球海上风电创新排名第一位。多年来,公司不断 推出行业领先产品,2007年实现我国第一台自主产权的抗台风型1.5MW风机下线; 2014年明阳风电MY1.5-89机组获得DNV-GL签发的全球首张GL2010型式认证证书; 2017年MySE系列风机荣获“低风速时代十大技术创新奖”。公司风电技术引领行 业发展,是国内领先、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慧能源企业集团。

股权结构稳定。新一轮非公开发行后,公司实际控制权未发生变化,公司实际 控制人仍为张传卫先生、吴玲女士及张瑞先生,共同持有公司26.07%股权。截至2022 年12月31日,公司实际控制人张传卫先生、吴玲女士及张瑞先生共同持有公司24.18% 股权。

海风业务助力营收增长,盈利能力提升。公司2018-2022年营收处于增长趋势, 营业收入分别为69.02/104.93/224.57/271.58/307.4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6/7.13/13.74/31.01/34.55亿元,主要受益于风机行业的抢装和公司风机业务的拓 展。2022年公司营收307.48亿元,同比+12.98%,归母净利润34.55亿,同比+9.40%, 主要受益于海风出货和电站转让净利润增长。公司海上风机实力强劲,2022年公司 海上风电新签订单达到6.5GW,为海上风机订单量之最,未来有望凭借海风平价进 一步贡献更大营收。2022年公司销售毛利率达到20%,净利率达到11%;受到高盈 利水平的海上风机尚未交付,2023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受到影响为13%,我们看好 伴随后续海上风机交付公司毛利率逐渐回升。

公司大兆瓦风机品种齐全且具备量产能力,持续引领行业机组大型化、轻量化 潮流。公司海陆大型化并驾齐驱,陆上风机机型单机功率正在以3-4MW逐步向 5-7MW风机推进,6MW风机已经开始批量投标。海上风机机型单机功率已经迭代到 8MW、11MW、12MW和更高的16MW机型,8MW、11MW和12MW机型已经中标 各类新的海上风电平价项目。目前公司推出大型陆风机组MySE7.0-200和大型海风 机组MySE16.0-242,进一步引领整体风机大型化趋势。

公司大兆瓦风机出货占比高,盈利能力强。2022年,公司实现风机对外销售 7.31GW,同比增长21%;风机新签订单18.65GW,同比增长66%。从营业收入占 比情况看,大兆瓦风机为公司出货主流。公司通过持续推动风机大型化和轻量化, 使得风机单位材料消耗量不断下降,从而进一步降低风机产品的材料成本和制造成 本,公司6.0MW及以上容量风机毛利率持续提升,显著高于1.5-2.0MW和3.0-5.0MW 容量风机,彰显公司卓越的在大型化与海上风机方面的技术积累与控本能力。

卡位总部广东产能、政策补贴、海风资源等区位优势,保持广东已有强势拿单 能力。内部区位优势上,公司总部扎根广东省,早在2019、2020年已在广东阳江、 汕尾建造大兆瓦海风整机生产基地,阳江基地也是目前全国单体车间规模最大、起 吊能力最强、产能规模最大的叶片和整机生产基地之一,长期在广东沿海进行海风 产能和交付方面布局,广东及邻近省份内公司品牌知名度高;外部区位优势上,公 司也在海上风电领域的发展充分享受到了广东省项目落地和政策补贴的双重利好, 公司有望受益其广东、福建海风抢装未兑现项目;地方补贴将会接力国补成为海上 风电加速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广东作为海上风电发展大省,自2018年起不断出台 相关利好政策,2022-2024年每千瓦补贴分别为1500元、1000元、500元。

掌握关键零部件产能,有效保障供应链安全。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变频器 和主轴轴承是构成风机成本的重要部分,而目前行业内大部分整机制造厂商均没有 独立的叶片、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能力而需要外购零部件,其发展大兆瓦风 机将受到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产能结构性短缺的制约,因此自研自产可有效保障大兆 瓦风机订单交付,保障风机供应链安全。目前公司具有叶片、变频器、变桨控制系 统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设计、批量生产能力,明阳智能共有6个叶片制造基地, 分别位于天津、中山、信阳、大理、阳江、和汕尾,具备年产700套以上海上大型叶 片生产能力;公司向子公司天津瑞能采购变频器及变桨系统,在中山建立了自主配套电控系统及部分发电机、齿轮箱部件生产厂。

探索光伏发电路线,产业多方向布局拓展盈利增长点。公司持续在进行光伏发 电技术路线的探索,从碲化镉薄膜电池技术到光伏电池片及组件布局。目前,公司 已形成了100MW的规模化碲化镉(CdTe)光伏组件产能,主要用于BIPV(即建筑 光伏一体化)领域,目前规划新建5条年产能共计1GW的生产线;同时综合考虑异 质结电池已经具备替代 PERC 电池的实力,于2021年5月,投资30亿元年产5GW 光伏高效电池和5GW光伏高效组件项目,预计2025年前完成三期建设,目前正推进 二期建设中,全部投产后有望为公司贡献更大收入。 寻求产业龙头合作,建设风光储氢一体化基地。公司积极推动风光储氢协同发 展,并在2020年11月成为通辽市“火风光储制研一体化”示范项目开发企业,该示 范项目将新建 170 万千瓦风电、30 万千瓦光伏,同步配套建设 32 万千瓦/96 万 千瓦时储能。2022年2月以1.9亿元增资储能子公司海基新能源,成为海基新能源的 第三大股东,推进储能业务发展。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关键词:

«上一篇:棠雪为什么放弃滑冰_冰糖炖雪梨剧情介绍 »下一篇: 最后一页